稳步提升人居环境 努力实现安居宜居

最新信息

稳步提升人居环境 努力实现安居宜居
2022-10-08 09:16:00
困难群众住进新房、城乡基础设施不断补齐、建筑业蓬勃发展……十年时间,广东城乡面貌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照进现实。
  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关乎民生福祉与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狠抓主责主业,逐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品质、抢抓机遇壮大建筑业、服务重大战略……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奋力推动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张子俊
  通讯员岳建轩
  奋斗岁月
  完善住房体系逐步建立多主体供给制度
  住房是重点民生问题。为让更多群众从“忧居”到“优居”,广东逐步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针对困难群众住房需求,2012年出台的《广东省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创新方案》和2013年出台的《广东省城镇住房保障办法》,均提出以公租房解决住房保障对象基本居住需求。随后,进一步扩大保障青年医生、青年教师等公共服务领域从业群体。
  新市民、年轻人也有了更多元居住方式,广东在全国率先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其中广州、深圳等10地市重点发展,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存量土地建设等5种方式广泛筹建。同时广东人口净流入大城市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
  随着广东构建起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越来越多困难群众的住房需求得到保障。
  住房公积金则让更多职工圆了安居梦。广东推动住房公积金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效能,缴存人数和缴存金额等主要业务指标居全国首位。
  另外,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房地产开发投资稳步提升,并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随城镇化稳步增加。并且,房地产带动建筑、施工、建材等70多个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
  针对疫情期间的住房问题,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暖企惠民,出台住房公积金、住房保障减免租金等政策,截至8月底,全省共支持1184家企业、14.05万名职工缓缴住房公积金4.13亿元。
  农村“安居宜居”保障也成效显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住房安全有保障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重大政治任务,贫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全面完成。同时,推动农村削坡建房风险点排查整治,截至8月底,全省已解除风险点边坡威胁人数约23.6万人。
  协调城乡发展软硬件补齐提升人居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城市与农村也日益协调发展,一大批真招、实招有效提升城乡人居环境。
  市民居住环境持续改善。广东成立省城镇居住社区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绿色社区创建、城市体检、历史文化保护、社区体育公园建设等。其中,连续2年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纳入省十件民生实事,2020—2022年全省共开工改造超5500个城镇老旧小区,惠及超145万户居民。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将水污染治理作为重要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超常规补齐近40年来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历史欠账,纳入国家监管平台的527个黑臭水体消除黑臭。燃气安全保障水平也得到提升,到2021年,21个地市全部通达天然气主干管道,居民燃气普及率超98%。还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省城区内公园数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道路桥梁建设规模均居全国前列。同时,全程管理、全链提升、全域推进、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广东模式”初步形成,从2018年下半年起,扭转了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不足的局面。
  “硬件”补齐,“软件”升级。广东城市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推动城市管理领域大部门改革,开展“强转树”专项行动,建立完善城管执法培训体系,并修订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提升执法公开透明规范化水平。
  而针对农村发展短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则通过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大力建设美丽乡村,富有岭南特色的乡村风貌进一步凸显。
  圩镇日益美丽。广东将美丽圩镇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组织1100余名专家成立团队帮扶小城镇建设。目前,全省圩镇已100%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各地持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共谋划开展项目6643个,总投资估算约899亿元。
  同时,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乡镇生活污水设施建设运营管理逐步规范,从源头治理农村污水;乡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不断优化,全省在运行的镇级转运站达1538座,“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
  农房和乡村建筑风貌提升成效也逐步显现。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编修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房设计图集,建立健全乡村建筑工匠培训机制和补助政策,培训合格乡村建筑工匠约1.1万人,他们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技术力量。
  服务产业发展推动广东建筑业转型升级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抢抓建筑业发展机遇,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增强建筑业企业综合实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实现建筑业整体蓬勃发展。
  科学谋划建筑业发展蓝图。2018年印发《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2021年出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印发《广东省建筑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构建起广东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
  全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深化粤港澳建筑业交流合作,指导、支持南沙、前海、横琴3个自贸试验区住建部门,制定便利具有港澳执业资格的建筑及相关领域专业机构和人才开业执业的管理办法,目前已有120家港澳企业和791名港澳专业人士在三个自贸区成功备案。并配合开展内地与香港资格互认,试行港澳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推动珠三角9市在38个项目上实行粤港合作。
  建造方式升级成效显著。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广东3个项目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智能建造试点,17个案例获评全国示范,全国第一批19项可复制经验做法中广东省占10项。
  同时,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发展进入快车道。从2016年起,广东装配式建筑规模化增长,累计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2.14亿平方米,覆盖各种建筑类型。广东建筑节能标准也全面执行,绿色建筑从“十二五”期间0.8亿平方米到“十三五”期间超过5亿平方米,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走在前列。
  持续改革破解“痛点、堵点”。加快数字住建建设,全厅175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及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理率达100%,125项行政许可事项(办理项)全部实现办事人“零跑动”。
  同时,主动承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审批权限下放试点,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精简、整合审批流程,推行多规合一、多图联审、联合验收等,让项目早落地、早投产。
  多措并举下,广东建筑业企业和人才规模不断扩大,并且10年来,全省388项工程通过“广东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验收,4390项工法经评审认定为省级工法,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高涨。
  赓续奋斗
  推动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
  不负韶华,只争朝夕。
  站在新的起点上,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紧紧抓住“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建设重大机遇。
  统筹好疫情防控和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两大体系建设、城市更新和乡村建设两大行动、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以及抓好改革发展稳定三项任务,在“增信心、防风险、稳增长、促改革、强队伍”上下功夫,推动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
  毫不动摇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努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并推进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加快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提升住房公积金服务水平。
  当前,城市发展水平仍需继续提升,未来要推进城市设施功能完善。适度超前开展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持续推进“新城建”。更要加快提升城市品质,稳步有序科学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健全城市体检机制,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力度,加强城市绿化管理。
  城市治理“软实力”也要增强,要注意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建立城市建设管理监督巡查稽查制度,继续抓好高铁沿线路外环境整治。
  广东城乡发展需更加协调,要扎实推进美丽圩镇建设攻坚行动,巩固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工作成效,加强农村房屋建设管理。
  当前国家对低碳发展也作出要求,广东要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品质化发展,因地制宜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及其处置管理。
  未来,建筑业要向更高质量发展。培育支持建筑业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持续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深化粤港澳建筑业合作。并注意统筹行业发展和安全,深入实施城市建设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监管,强化工程质量保障。
  另外,还要提升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全力推进行业深化改革,改善营商环境。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化理论武装,切实提高政治能力,把“两个维护”贯彻落实到住建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一线案例
  广东历史建筑
  重焕生机
  建筑是重要的历史记忆。近年来,广东有序开展历史建筑保护、活化利用,2021年全省已实现“历史建筑县县有”的年度工作目标,并继续将历史文化保护纳入省“十四五”规划以及2022年省十件民生实事任务。
  全省各地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传承,一大批历史建筑被活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走进佛山青田村,风水塘边的一条青石板路映入眼帘,漫步其间,古朴的乡村风韵扑面而来。这个村子位于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的西北面,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朝万历年间。
  “我一直都住在村里,以前这条路很不平整,腿脚不好容易摔跤,现在路修得又平整、又好看。”村民刘瑞庆感慨。这条100米左右的道路由1700多块青石板铺建而成,每块均有编号,尽量保持乡村原貌。
  这种不破坏原貌的保护在村里处处可见。青田村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对炮楼等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成为特色风景。同时,对古村落的私塾、祠堂等进行活化利用,引入文旅产业、文创店、研学基地等,青田村在当地愈发有了名气。
  同样在珠海会同村,随处可见青砖、灰瓦、飞檐,挂牌的历史建筑,诉说着古老的历史。
  坐落在唐家湾镇的会同村,是珠海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多年前曾因年久失修,淡出了大众的视野。近年来,珠海将唐家湾镇作为重要生态人文区域和历史文化遗产地进行保护活化利用,积极修缮文物、古建筑,并挖掘文化内涵,保护、认定、挂牌历史建筑。
  这一过程中,当地保留、修缮村内的“三街八巷”建筑格局和“山—居—祠—街—塘”空间格局,参天古榕,会同祠、调梅祠、莫氏大宗祠和南北碉楼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保留完善。
  同时在此基础上引进大学,目前在珠海唐家湾,有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北师大珠海分校等4所高校,“大学小镇”的建设让古村有了更多活力。
  会同村还对老建筑进行活化利用,比如祠堂修缮改建成村史馆,建起会同阅潮书店、会同电影博物馆等,成为有名的打卡地。
  2021年3月,会同村被确立为第二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包括莫氏大宗祠、会同祠等不可移动文物5处,绍庐、如彬莫公祠等历史建筑4处,是岭南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特色交汇之所。
  数读
  ●全省共筹建公租房60多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50多万套(间)、共有产权住房近14万套,发放租赁补贴近18万户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13年的34.4平方米增加至2021年的38.8平方米
  ●2015—2020年完成39.7万户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2021年继续完成3137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2022年下达3895户改造任务
  ●全省累计新建城市污水管网4.93万公里,超过去40年建设量之总和(2.55万公里);累计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规模1279万吨/日,较2012年历史总量(1695.5万吨/日)增长75%
  ●截至2022年7月,全省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16.08万吨/日,居全国首位
  ●2012年—2022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从6564.37亿元增加至21345.58亿元,年均增长14.0%,高于全国5.2个百分点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稳步提升人居环境 努力实现安居宜居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