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依法治水 携手共护黄河 ——黄河保护法施行开启依法治河新篇章

最新信息

强化依法治水 携手共护黄河 ——黄河保护法施行开启依法治河新篇章
2023-04-06 02:12:00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施行。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保护黄河立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这部江河流域保护标志性法律的出台,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随着黄河保护法的施行,古老黄河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开启了中华民族治理黄河史上的新篇章。
  用法治力量护佑黄河万里生态长廊
  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遍及黄河上中下游9省区,两次主持召开座谈会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抓紧开展顶层设计,加强重大问题研究。
  护佑黄河安澜,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用制度和法治力量守护好母亲河。
  生态环境脆弱是当前黄河流域最大的问题。刚刚施行的黄河保护法对症施治,就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河口整治、生态流量等作出了全面规定。
  春天的高西沟,绿意点点。这条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小山沟,曾经土地瘠薄、十年九旱。
  生态林2300亩、经济林1000亩、淤地坝126座、集雨窖5个、水库3个……2021年秋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村考察调研,山谷间果园、林地、梯田、淤地坝错落有致,黄土高原上一片绿意盎然。
  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副局长朱小勇说,近年来,沿黄省区持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进入黄河的泥沙量不断减少,生态环境呈向好态势。
  黄河保护法明确,国家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加强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等的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进重点河湖环境综合整治。
  在黄河源头,29岁的护鱼员多门久和同伴进行日常的巡护。这位来自青海曲麻莱县麻多乡扎加村的护鱼员,其工作包括察看河流生态、制止破坏鱼类资源的行为、捡拾垃圾和向当地牧民宣讲政策等。
  “以前有人来黄河源头放生外来鱼种,对生态危害极大,我们会及时制止并进行口头劝告教育。黄河保护法施行后,放生外来鱼种对黄河造成严重后果的,将处以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多门久说,有了法律,护鱼员向周边牧民开展政策宣传就有了抓手。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春日阳光下,芦苇摇曳,鸟儿云集。水波荡漾间,一群水鸟飞向天空,形成巨大的“鸟浪”。长期在这里工作的保护区湿地修复工程专班工程师王立冬,工作之一是保护区的生态补水。每年3月至7月,他根据黄河流量及湿地需求,采取不同措施把水引入湿地,目前正根据黄河水量适时进行春季补水。
  得益于黄河生态补水和湿地修复项目的启动,保护区已成为鸟类的乐园。
  “向黄河三角洲进行生态补水等相关内容写进了黄河保护法。我们要落实好保护法,依靠法治力量筑就黄河万里生态长廊。”水利部政策法规司司长于琪洋说。
  依法做好水资源文章
  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
  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突出的生态矛盾。
  这样一组数据,足见黄河流域之“渴”——水资源总量仅是长江的7%,却承担了全国12%的人口、17%的耕地、50多个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水资源利用率高达8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7%……
  “有多少汤泡多少馍”,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黄河保护法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坚持精打细算,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对黄河流域来说,节水控水是一场深度攻坚战。必须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于琪洋说,黄河保护法针对水资源短缺这个最大矛盾,对用水总量控制、强制性用水定额、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等作出全面规定。
  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黄河沿线地区努力做好水资源文章。
  在陕西,水利部门把“节水优先”摆在灌溉用水工作首位,督促各灌区持续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让群众明白用水,放心交费。各灌区优化灌溉制度,指导农民科学灌溉、节水灌溉,提升灌溉工作精细化水平。
  在山东,一些灌区利用数字灌区体系,实时监测旱情、墒情,并实现自动量测、自动传输,为灌区精准调度、供水计划动态调整提供决策支持,推进节约用水、高效用水。
  记者从水利部获悉,京杭大运河近日实现全线水流贯通。这是继2022年经补水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后,京杭大运河再次全线通水,将进一步发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综合效益,持续推进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据介绍,京杭大运河此次补水综合考虑各补水水源条件,结合沿线春灌需求,自2023年3月1日开始实施,较2022年提前了1个半月,计划5月底完成,并根据水源来水情况尽量延长全线贯通时长。此次补水有六条路径,包括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工程水等。
  近期,各地重大水利工程加快推进,在推进水网规划建设、完善区域水资源配置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3月29日,四川省成都市三坝水库工程在大邑县正式开工建设。工程任务以城乡供水、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是2023年水利部重点推进的全国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三坝水库建成后可进一步优化调配水资源,解决成都市大邑县东南集中区缺水等问题。
  3月27日,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右岸第三台机组(3号机组)正式投产发电。大藤峡工程是珠江流域控制性枢纽,集防洪、航运、发电、水资源配置、灌溉等综合效益于一体。工程建成后,将成为流域防洪安全的重要保障、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的重要节点,在提高流域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加快建设国家水网,完善水资源调配格局是水利工作的重点任务。2022年,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进展,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0893亿元,比2021年增长43.8%,迈上万亿元台阶。其中,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开工,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实现关键节点目标,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加快形成。
  水利部表示,2023年,将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加快建设“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着力提升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效益。
  其中,在加快建设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方面,将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快中线引江补汉和防洪安全保障工程建设,积极推动东线二期工程立项建设。
  同时,推进重点区域水网规划建设。完善区域水资源配置体系,推进吉林大水网、甘肃白龙江引水等重大引调水工程前期工作,增强流域间、区域间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推进水源调蓄工程建设,加快浙江开化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力争开工广西长塘等水库工程,增加区域水网水资源储备能力和调控能力。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强化依法治水 携手共护黄河 ——黄河保护法施行开启依法治河新篇章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