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 “嘉”在长三角 加速度奔跑“兴”未来

最新信息

嘉兴 “嘉”在长三角 加速度奔跑“兴”未来
2023-11-05 06:15:00
前不久,杭州亚运会“刷爆”朋友圈,同样刷屏的还有嘉兴智造。亚运第一艘新能源游船“归锦”首航,让嘉兴智能船舶制造瞬间出圈。从电竞场馆科幻感爆棚的幕墙到亚运村“绿色”的墙纸墙布,从运动员服装面料到亚运会专供饮料,一个个嘉兴智造浮出水面。
  嘉兴位于世界级都市圈长三角的地理中心区域,东临大海,南倚钱塘,北望太湖,西接天目,大运河浩荡纵贯,于江河湖海交汇处,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与沪、杭、苏、湖等城市相距均不到百公里。
  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8年12月28日,嘉兴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将“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确立为全市首位战略的发展思路,拉开了高水平、高质量融入长三角发展的大幕。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
  嘉兴处于上海、杭州、苏州等城市的“一小时经济圈”范围之内,是我国乃至世界罕见的江、海、湖、河交汇之地,拥有海港、内河、高铁、机场、公路等齐全和便捷的交通体系。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一直以来,嘉兴将推动长三角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嘉兴加快省际道路网贯通,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推动省际路网衔接迈向“高质量快连快通”发展新阶段;另一方面,嘉兴充分发挥全国仅有的两港优势(全国内河主要港口+沿海重要港口),全力推进浙北海河联运枢纽工程,海河联运枢纽建设效能进一步发挥,嘉兴港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此外,除了佳音频传的嘉兴全球航空物流枢纽项目,嘉兴还加快打造高能级铁路枢纽,通苏嘉甬高铁浙江段、沪苏嘉城际铁路浙江段等长三角轨道交通重大合作项目正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加速推进。
  嘉兴市着重推进重点领域智慧应用,实现与全国327个地级以上城市互联互通,成为全国首个交通运输部标准互联互通公交卡发卡量突破百万张的城市,在浙江省率先实现全市域公交“一码通行”,为长三角地区“一码通行”奠定基础,并且推进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有效解决平台林立、数据割裂的问题,实现省、市、县数据有效贯通,数据共享需求满足率保持在99%以上。
  除此之外,嘉兴市合力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探索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机构指导”的三位一体工业互联网发展模式,实施平台提质、数字赋智、生态增能等系列工程,打造行业级、园区级、企业级等多个子平台,实现亿元以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举办中国工业互联网大会·嘉兴峰会。如今的嘉兴已经荣获全国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国家信息经济试点城市、国家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等一系列“国字号”名片。
  随着数字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嘉兴正全面提速5G基站建设步伐,探索5G在城市治理、未来工厂、智慧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助力嘉兴经济社会发展和治理能力实现新跨越。以其协同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5G与千兆光网为代表的双千兆网络建设,成功获评2022年国家“千兆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9月,浙江省首个大型超算中心——“乌镇之光”超算中心建成运营,算力水平达到全球前十,算力使用率达到40%,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高校、党政机关等用户提供算力支持。
  协同创新产业体系进一步健全
  俯瞰长三角板块,一条G60科创走廊,正串起长三角产业创新的“朋友圈”。嘉兴市深度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不仅牵头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光伏协同创新产业联盟、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创路演中心联合体,还举办了2022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汽车产业整零对接会,推荐优质项目参加“创赢未来”首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创业大赛,4家企业入围总决赛并获奖。
  五年来,一批“科创飞地”在嘉兴蓬勃涌现,成为区域协同创新的有效载体。在上海布局建设了包括嘉善国际创新中心(上海)、平湖(上海)人才服务飞地、“海宁·漕河泾”双向科创飞地上海基地等在内的一批科创飞地,链接上海的优质创新要素资源,促进科研成果的本地转化和产业化落地,仅今年已导流优质科创项目40余个。
  在嘉兴,以建设创新孵化之城为抓手推进创新主体壮大,成果丰硕。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扎根嘉兴20年,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院地合作典范;中电科第36所电磁空间安全实验室成功纳入全国重点实验室布局;“乌镇之光”超级计算机中心获科技部批复认定,填补了浙江省国家超算中心空白……今年以来,嘉兴市依托100余家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创平台建设,推荐申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630家,高新技术企业784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15家,省科技领军企业4家。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2021年4月,在长三角地区率先出台《嘉善县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实施细则(试行)》,为全省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积累“嘉兴经验”。以创新券互通互兑为切入点,在全省率先实现与上海的创新券互认互通,将上海1710家高校、院所、第三方实验室等总价值过百亿元的大型科研仪器及超过8万项的检测检验服务纳入创新券支持范围,鼓励企业跨区域共享科研仪器和购买科技服务。
  嘉兴市立足比较优势、发力关键产业,助力长三角产业发展安全与韧性。首先是稳步发展现代农业,助力长三角粮食安全,以更强责任打造“浙北粮仓”。2022年,嘉兴粮食播种面积231.44万亩,总产量98.19万吨,粮食产量实现六连增,播种面积和产量已连续17年居全省第一,为保障全省乃至整个长三角的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2022年,海盐县依托秦山核电全国唯一的2台重水堆,深入挖掘核电产业、科技、资金等资源,通过编制核电关联和核技术应用产业链招商图谱,纵向开拓北上广深同位素沿海招商带,大力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已引进同位素制备、放射性药物生产、标记化合物合成等12个项目,计划总投资超40亿元,正全力建设海盐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园,打破我国医用同位素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努力建成全国最大的医用同位素产业集聚区。
  2020年7月,嘉兴市正式实施“深根院地合作、建设创新嘉兴”行动计划,支持南湖实验室、中国电子科技南湖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做大做强,引进落地了嘉善复旦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等一批高端创新载体,旨在充分发挥嘉兴作为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的创新生态优势和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作为科创平台的龙头带动作用,瞄准各县(市、区)重点和优势产业方向,因地制宜构建“1+N”的综合科创服务体系,打造科研院所服务全域创新样本。
  协同开放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体化,不是简单的“1+1=2”,而是优势互补、协同发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嘉兴市始终坚持扬长避短、互利合作,充分发挥嘉兴区位、产业、文旅、港口等优势,加快在一体化重点板块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发展局面。
  2009年9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海宁市人民政府、海宁经济开发区与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合作建立上海漕河泾海宁分区,总规划面积14.71平方公里,是沪浙两地首个跨区域合作园区项目,2019年被列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上升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一部分。近年来,园区将上海漕河泾“科技绿洲”品牌导入海宁,建设集生产、研发、办公、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海宁科技绿洲标准厂房项目,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海宁分区内已集聚规上工业企业268家,其中,世界500强投资企业4家,主板上市企业4家,通过高新技术认证企业82家,累计实现规上企业总产值2867.02亿元,实现利税259.07亿元,规上企业总产值增长率连续两年突破11%。
  除此之外,嘉兴市与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共建的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聚焦发展智能传感产业为核心的集成电路、半导体新兴产业。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奋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极,已落户润泽大数据中心等一批优质电子信息和数字服务业企业,园区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从1.4%上升到33.4%。当然还有中日、中德、中荷、中法等一批省级国际产业合作园。截至目前,嘉兴共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3家,省级经济开发区8家,省级以上国际合作产业园8个。
  近年来,嘉兴市在政务服务方面的一体化让长三角地区的开放环境更有热度。2018年,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携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出台全国首个通办标准,415个事项实现跨省通办,54项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审核”,全省率先推出“出生一件事”跨省联办。2021年3月,南湖区联合上海杨浦区、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推出首批三地通办服务事项,与虹桥北带的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签署政务服务合作意向书,在南湖区、杨浦区、镇海区范围内,群众和企业可选择任一地区办理其余两地的企业开办“一件事”,同时可以实现包括不动产抵押注销、人事档案转移等10大个人服务高频事项的通办,以政务服务小切口撬动长三角一体化大发展。
  公共服务便利共享进一步深化
  嘉兴市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截至2022年,全市统一布设559台自助服务终端,与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等19省、70个地市、278个区县实现“自由切换”,为群众和企业提供近百项公共服务功能。全市229家符合条件的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长三角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148家有住院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住院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推动了异地就医便利化。不仅如此,嘉兴市还建立了“青嘉吴”示范区、平湖—金山、海盐—金山、海宁—临平、桐乡—南浔异地就医免备案、医保待遇同城化机制,简化转院备案手续,方便居民跨区域就医。
  区域一体化中,与百姓日常息息相关的民生服务,当属高质量医疗资源的区域共享。近年来,嘉兴发挥区位优势,瞄准沪杭一流医院,强化精准对接,积极推进“名医到嘉”等医疗合作,积极开展医疗项目共建。截至目前,全市已与70家长三角知名医院共建329个合作项目,合作专家达563人。尤其是2021年以来,嘉兴与沪杭医疗“技术同城、服务同质、资源同享”深度显现,不断推动高质量医疗资源的区域共享。
  在教育资源领域,嘉兴市积极搭建长三角区域教育发展平台,先后与上海等长三角城市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四地教育联盟、长三角教育人才服务联盟、长三角中小学党建工作联盟等合作平台15个。积极突破办学体制障碍,推动与长三角城市大院名校和优质中小学开展合作办学。
  自长三角地区首条省际公交班线——嘉善—枫泾线2011年开通以来,截至目前,嘉兴已开通26条毗邻公交线路,其中上海方向13条,苏州方向7条,杭州方向6条,实现“就近乘车”“精准乘车”“便捷乘车”。毗邻公交常态化运营,进一步强化了长三角区域协同功能,提升了区域整体竞争力,为嘉兴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注入了强劲动力。值得一提的是,已经发布的数字公交卡应用,覆盖上海、杭州等大部分长三角城市,支持在关机、无网络情况下刷手机感应乘车,支持全国327个大中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支付。
  “红色”是长三角的共同基因,嘉兴市推动文化旅游合作发展,共创区域性文化品牌。嘉兴市以南湖为核心,联动上海,做精做优“新时代‘重走一大路’”精品线路,开通“南湖·1921”红色旅游列车。联动城乡,丰富101路红色旅游公交、“一起来嘉游·初心第一课”等红色研学产品。加快“一核十镇百项千亿”建设,联合周边城市成立江南水乡古镇保护传承利用发展联盟和长三角古镇一体化发展联盟,共建长三角运河水乡古镇集群。加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协同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举办江南网船会、轧蚕花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动,共建大运河和钱塘诗路文化。持续提升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乌镇戏剧节、西塘汉服节、南北湖文化旅游节、钱江观潮节等品牌影响力,多层次文化活动日益兴盛。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长三角区域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出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推进一体化,作为红船起航地,嘉兴正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加速度奔跑,与多座“万亿城市”同担共享,在超大的城市朋友圈中,越来越向“中心”靠近。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嘉兴 “嘉”在长三角 加速度奔跑“兴”未来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